宋在限制军队战斗力方面有着丰厚的经验,刚打两场胜仗,主将就会被调走,生怕再发生黄袍加身的情况。
得国不正的朝代就是这样,前怕狼后怕虎,不管做什么都胆战心惊的。
而堂堂正正打下来的王朝,比如大汉、大唐,包容心都很强,只要你有用,不管你是哪里的人,我都给你封官。
这种胸襟,才是真正的大国气度。
明朝虽然也是打下来的朝廷,但因为朱棣篡了侄子的皇位,心里多少还是有些不自信的,甚至连锦衣卫也不放心,又建立了东厂监管锦衣卫和百官,一言一行都记录在册。
总之,就是心虚。
当然,这也跟越来越重视身后名有关。
汉朝时期,不管皇帝还是士族,都信奉功过自有后人评说,所以写史的歪曲事实,没人计较;一些明明可以掩饰的小瑕疵,皇帝却丝毫不遮掩。
这种不粉饰不遮掩的态度,让汉朝的皇帝毁誉参半。
被李世民当成偶像和奋斗目标的汉文帝,成了网民口中豢养男宠的高级绿茶白莲;汉景帝成了微操不成差点造成国家动荡的二流皇帝;至于把匈奴打得抱头鼠窜的汉武帝刘彻,更是成了暴君的代名词。
汉朝结束,皇帝们开始注重身后名了。
这其实也是形势所迫,毕竟曹魏身为臣子篡了汉朝,大汉提倡的“忠”“孝”“德”,被曹魏弄丢了一个“忠”字。
而司马氏篡魏,又把“德”踩在了脚下,落水之誓成了笑谈。
至于孝,司马氏自己玩起了窝里斗,虽然是一家人,但谁也不服谁,谁也不信谁,相互杀来杀去。
要不是这一系列骚操作动了国本,给五胡一百个胆子,他们也不敢来中原闹腾,更别说称王称霸,祸乱华夏了。
到了唐朝,李世民其实也不怎么在意身后名,他怒砸魏征的石碑,纯粹是因为魏征这老小子死后自爆,很多时候在朝堂上强烈反对,并不是觉得政令不好,单纯是为了给自己赚一个诤臣的好名声。
这种为了自己美名而耽误朝政的事,李世民怎么能容忍,直接把魏征的石碑砸了个稀巴烂。
虽然后来又让人重修了,但意义已经完全不一样了。
第一次给魏征立碑,是带着帝王的敬重,但砸了之后再立碑,就是看在死者为大的份上,做出的怜悯和赏赐之举。
好在正史中的事情没在小说中出现,不管《兴唐传》还是《西游记》,李世民跟魏征都处得不错,完全没有正史中的剑拔弩张和针锋相对。
晚上九点多,一家人没在市里住,而是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第3页 / 共6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