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航组织了一下语言,给自己叠了个甲。
“王书记,我是做农业做食品的,我能想到的就是从吃上面入手,吃喝玩乐嘛,吃排第一位。有个笑话嘛,年轻人出去玩,就跟火车似的,逛吃逛吃逛吃,除了逛景,就是吃饭。”
王书记连连点头,先夸了一句,“小骆很有见地埃”
然后说道:“我也考虑过从餐饮入手,但是咱们市的传统小吃有个问题,最有名的自然是面皮,可是面皮全省都有,而且过于简单,游客不可能大老远坐高铁开长途过来,就为了吃一碗面皮吧。其他的核桃馍、浆水面等等,名气不显埃”
以吃入手嘛,拿好吃的把人勾过来,然后其他旅游景点住宿购物跟上,这个逻辑链条很容易想到。
王书记看来也早就想过了。
但是天汉本地的美食啊,小吃啊确实没啥特色,或者说不咋显。
不够丰富,也有些简单。
别说菜系了,本地特色菜都没有几个。 主要是从古至今物产都够丰富,也一直都很封闭,生活在这里的人闷头自己过小日子,还不咋缺吃的。
对外不交流,对内也没有什么开发美食的欲望。
丁蕊就跟骆一航说过,丁蕊的爷爷,六十年代末从帝都过来盖三线厂的时候,本地人连猪肝猪心都不吃的。
那可是六十年代埃
丁蕊爷爷他们一帮帝都人,从老乡家里买猪肝猪心这些下水,一分钱能买一堆,猪肺直接赠送。
买回来支起大锅,撒上从家里带来的调料,有烧饼豆腐就做卤煮,没有就做吊子,给他们吃的美啊,连着念叨了好几十年。
后来本地老乡学精了,从一分钱涨到两分钱,最后涨到五分钱。
再再最后,本地人也学着吃下水了,价钱就变得跟帝都差不多,好日子没有咯。
丁蕊说这个事的时候,骆一航还问过爷爷,爷爷说当初都不吃内脏,杀猪宰牛的内脏要么喂狗,要么钓鱼,觉着腥,臭,也不会做。
后来建三线厂的时候发现来的北方人竟然花钱买,可把他们美坏了,挣了好多钱。
然后村里人要去帮着盖厂子,大生产。
桄桄爷还有骆一航爷爷他们,就把做内脏的手艺学了过来。
但是吃的次数也很少,骆一航的印象中,家里做内脏,猪肝啊大肠啊牛杂啊的次数,一只手就数的过来。
市里的饭馆饭店也很少见内脏。
等等,等等……
骆一航好像抓住了什么……
美食需要交流。
近些年交流的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第2页 / 共3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