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死账消,恩怨终成衙署内的茶余饭后。
偶尔有人提到王六,也不过是一声意义不明的叹息罢了。
……
农业署、粮食署两位署长带着麾下的精干吏员启程去了武昌。
遵照陛下指示,
湖广的粮食是重中之重。
余粮要收缴,补种要抓紧。
明年粮食能不能丰收,关系到帝国接下来的战略走向。
爪哇火山爆发导致粮食减产的情报,只在吴廷内小范围传播,防止引起民间恐慌。
天象!
太容易被有心人拿来做文章了。
……
两大因素的叠加,促使粮价应声下降。
吴国境内,
1斤大米的市面售价已经跌到了10文,和清统区米价差距之大,令人咂舌。
第1个因素是:
进口!
广州港对进口大米免税。
消息传开,
暹罗和安南的米商们纷纷组成船队沿着海岸线航行,到广州交易。
一来,沿着海岸线航行可以避免海盗袭扰。
二来,返航时可购买畅销货。
这样一来,
意外导致了南洋部分缺粮地区的粮价上涨。例如——兰芳。
他们必须付出比广州港高4成的价格,米商们才愿意光顾。
这一切,
吴国并不知情,也不感兴趣。
……
造成粮价下跌的第2个因素,是江南8府种植模式的改变。
从明中期开始,
江南地区的粮食种植比例逐年下降,经济作物的种植比例逐年上升。
原因很简单:
市场导向!
、桑、茶的单亩利润远高于粮食。
在个别府,
经济作物的种植比例,甚至达到5成。
农户们拿银子从湖广购买粮食~
湖广熟,天下足!
就是此时的最佳写照。
李郁对此如鲠在喉。
于是也用市场手段来调控!
和撒克逊东印度公司悄悄达成了长期的庞大的采购原订单,剧烈冲击江南的种植。
很快,
江南地区的粮食种植比例提高了10个点。
……
在聚焦粮食的同时,
李郁也没忘记另外1件事——冬季燃料。
萍乡煤矿、铜陵煤矿作为煤炭署的直属矿,管理层接到了密令,不惜一切代价增产。
可以将俘虏苦役往死里用,累死勿论。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第2页 / 共6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