情故事,还有深刻的主题内涵,但是我在《黄土地》里找不到任何的共通之处,甚至有些地方我根本看不懂。”
方言诧异不已,“钟老真的看不懂吗?”
钟惦斐大大方方地承认,就算把《黄土地》反反复复地看了三遍,依旧是看不懂。
夏偃等电影节老前辈也纷纷赞成,批评《黄土地》完全没有好好地讲故事。
眼见两个阵营剑拔弩张,方言仿佛乐子人一般,还要再拱一把火:
“我看西影厂的代表也在这里,能不能透露下《黄土地》到目前为止的拷贝情况?”
“不瞒各位,其实《黄土地》的拷贝卖得并不是特别好。”
西影厂的代表在众人的注视下,如实相告,一年以来也就卖了大概30来个,勉强保住了本。
“明明是好评如潮,为什么观众市场的反响会是这样呢?”
方言追问西影厂内部有没有召开过研讨会,分析研究问题到底出在哪里。
西影厂的代表直截了当地说:“吴厂长他们觉得,《黄土地》本质上是一部文艺片,而不是娱乐片,不管是内容、形式,还是叙事节奏和美学上,对普通的观众并不友好,不是那么的通俗。”
“这么看来,《黄土地》吸引的更多是电影人,而不是电影观众。”
方言左看看,右看看。
“艺术作品一定有欣赏的门槛,如果够不上这个门槛,对于作品的理解必定不会太深刻。”
有人反驳道:“文艺片一直都是这样,观众应该反思自己的审美水平,这么多年有没有提高?”
方言皱眉,“文艺片可以有门槛,但这个门槛一定不能妨碍广大观众去看电影。”
“可文艺片是这样的,观众们只需要去看就好,而我们电影人考虑的可就多了。”
“华夏电影要发展,要跟国际接轨,就离不开这些文艺片、这些先锋电影去探索。”
“我们的娱乐片比不过好莱坞,比不过港片,华夏电影要想弯道超车,文艺片才是唯一出路!”
又有人挺身而出,坚决维护“文艺审美”路线。
“但你们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,这不管是对制片厂,还是观众,都是弊大于利。”
方言毫不客气地点出了80年代华夏电影行业的问题所在。
这年头,对文艺片的追求和创作,远远大于对市场和观众的关注。
跟电影厂、电影市场、电影观众的需求完全背道而驰,相当于是“两条道上跑的车,走的不是一条路”,之所以会如此,纯粹是如今的文艺片,特别是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第2页 / 共5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