陈玉楼毕竟是卸岭的总把头,家学渊远留长,对古代帝王的墓葬仪式可谓是烂熟于心,又兼有一双夜眼,别人看不见的东西,他却偏偏看得一清二楚。正因如此,自从踏进这间冰窖,他就格外在意那副放在桌上的“石人俑”。
自商殷时起,王公贵族下葬就有以活人陪葬的传统,少则七八十人,多则五千人犹嫌不足。战国时期,诸侯各国先后废止了人殉制度,可活祭的真正拐点却出现在秦朝——秦献公元年(前381年)“止纵死”,秦国正式废止了人殉制度。传说秦始皇爱护百姓,因此以俑代人殉葬,可传闻始终不过是传闻,春秋战国之际的社会变革促使葬俗发生了变化,出现以俑殉葬代替人殉的变革,但这并不是哪位君主的“仁慈”之举,而是生产方式发生变化后,统治者开始不愿意浪费生产力了,仅此而已。
“俑”的本意就是人殉,当人殉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之后,“俑”便成了墓葬中陶塑、石雕、人像的专有名词。陈玉楼见过不少秦汉时期的石人俑,他分得清什么是假的什么是真的——石俑多半是用陶冶烧制而成的,先用陶模做出初胎,再覆盖一层细泥进行加工刻画加彩,有的先烧后接,有的先接再烧,谁先谁后无伤大雅,做出来的石俑火候均匀、色泽单纯、硬度很高,断断没有被人一脚踩碎的道理,因此他一眼就看出段水歧从遮龙山下取回来的这个“泥人”根本不是石俑。
那是人。
人皮和泥土比起来,自然是要薄得多,脆的多。献王所处的时代,中原已经禁止了人殉,可在边陲之地的云南却没有那么宽容开化,献王生性狡诈,又迷信神仙方术,精通五行痋术,拿活人做殉葬的祭品实在是意料之中。
那个俑的腿部已经被人剖开了,多半是段水歧干的,只看那残尸的惨状,陈玉楼就已经猜了个大概——献王墓里陪葬的泥人俑八成都是活人,多半是生前就被喂下蛊虫,然后又被泥土封住七窍,绑在铁链上,这才成为了献王墓墓道里的第一重机关。而那些有坚硬口器的“水彘蜂”,就是献王用痋术以人的血肉培养出来的痋虫。
封门仙吃了一惊险些从桌上跌下,鹧鸪哨殷勤地去扶她,石俑被“踩瘪”了的脚面瞬间露出些绿色的脓水,段水歧蹙了蹙眉头,迅速地瞟了一眼鹧鸪哨和陈玉楼二人的脸色,露出了一个似笑非笑的表情。
“献王狡诈阴险,以活人为殉,种出痋虫,又在入陵的水道中设下虎齿鱼,一环套一环,生怕有人掘了他的坟墓,破了他的明楼。老夫誓要破献王墓,无奈却始终功亏一篑,今日得此机缘,叫搬山卸岭两大门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第1页 / 共3页